在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碳减排方面,7月16日,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,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。作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,张希良认为,中国碳市场实现了重大制度创新,也是将来实现方案目标的重要抓手。
碳市场为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?白皮书显示,全国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,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。截至2021年9月30日,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764.90万吨,累计成交金额8.01亿元。
在张希良看来,通过掌握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情况,碳市场可为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提供重要参考。据悉,除了发电行业之外,生态环境部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、报送和核查工作,未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,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。
张希良表示,中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,这既是中国碳市场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,也是碳市场选择进行双重管制,既管直接排放、也管间接排放的原因。煤炭价格上升、额外购买配额等因素都会影响电厂的发电成本,但是由于电价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,增加的成本无法通过电价的价格机制传导到用户端,也就难以激励用户侧的节电减排。
“在碳市场设计时,除了考察企业直接量化的排放以外,也纳入了间接排放,从而促进用户侧的节电,以逐步降低碳排放。”张希良说。
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在实现我国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重要工具。全国碳市场在第履约周期一共收纳了2162家发电行业中的重点排放企业,有着约45亿吨二氧化碳的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,。
有数据统计分析显示,全国碳市场的平均价格预期将出现上涨,预计从2020年的49元/吨上涨至2025年时达到71元/吨,并可能在2030年继续上涨,增至93元/吨。预计发展至2025年时,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的市值总规模有望突破至2840亿元,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。
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,为更好的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标,资金需求将新增100万亿元至200万亿元。根据参考数据推算,单凭“碳达峰”支持的有关行业投资规模都可达100万亿元以上,要是其中10%的融资需求是由发债来进行提供,可想而知绿色债券的增长空间也将达到10万亿元。